中國球員李昊桐於2011年轉打職業,6年後,差一個月才滿22歲的他已在英國公開賽最後一輪打出神奇63桿,奪得單獨第三,一躍升至世界排名第63位,改寫多項中國高爾夫歷史紀錄。而冠軍Jordan Speith, 亦是才24歲小子,更是他的第三項大滿貫冠軍!對我來說,今年英國公開賽,出現了兩名WonderKids!
出現兩名WonderKids
這不禁令人迷思,以往愛說是老人運動的高爾夫球,今天是否屬於年輕一代?
單以大賽成績、技術層面和心理狀況來看,似乎並無懸念。另一方面,或許我們會問,髙爾夫球傳統運動是否起些了甚麼變化,有利年輕球員?
衛道之士說,傳統就是傳統,沒大變化。須知道,地球上任何一項文明康娛活動,經500多年歴史洗禮,還能百分百保持原有傳統特色是沒可能的,改變一定會有。高爾夫球運動發展至21世紀依然能堅持大部份舊貌,已屬難能可貴,亦是我們樂見和定要捍衛的傳統。
在此,我得要用兩個層面分析:一是純傳統;二是傳統背後。換句話說,高爾夫球運動形式和表面看來沒多大變化,但背後默默地起著革命。
12洞高爾夫
純傳統形式上,打18洞定為標準一輪後,除幾年前大白鯊(Greg Norman)曾倡議過,世界一姐索倫斯坦(Annika Sorenstam)亦咐和過的12洞高爾夫外,至今18洞高爾夫再沒備受挑戰,我們愛傳統。
另外,大賽記分牌依然用人爬上去掛才是傳統,記分卡依然要手寫在紙上球員親自簽名作實。(現今到處都是用GPS收集和發放數據,連到銀行開新戶口都只是用電子簽名!)巨型記分牌是中央舞台,是一個傳統佈景,球迷一定要此背景拍照以示到此一遊。當然,一場大賽需要自願者閒閒哋過千人,只有大企業為盈利才會扭盡六壬想出精簡人手方案。高爾夫球是經得起考驗的傳統,科技是最後選擇。
說到服式,由蘇格蘭格仔裙,到西服格仔長褲,到短褲長襪,到現今的樽領polo領長短袖;女裝由長裙變短裙,上衣可有袖,可無袖......由舊日傳統變奏,緊貼今天潮流,而髙爾夫球裝束依然能凸顯獨樹一幟的傳統,受高球迷追捧。(但絕不會弄到像通街阿貓阿狗都愛穿件C朗奴拿A貨9號球衣在大排檔隊啤!)
然而,以上只是我們表面看到的純傳統,背後靜靜地起革命的是經濟規模的scaling up與及科技的入侵!不用說,今天大賽贊助金額相比以前不可同日而語,這當然包括球員獎金和廣告收入等。
一年1,776億美元龐大工業
經濟利益有形地把高爾夫球傳統延續,再擴張一切周邊商業涵展,成為一個全年收入1,776億美元的龐大工業(2011年數字,美國國內直接和間接與高爾夫球相關行業總值),包含二百萬個職位。這些改變,就是吸引大量年輕球員加進高球community因素之一。
至於科技的入侵,大家可見,今天發球桿令球員發球可達300碼之遙;球桿(包括推桿)的設計控制度和容忍度大增;與及在實驗室內即將出爐的一切能降低差點的球具,無疑是以征服球場地勢為目的!
但話得說回來,一枚小白球飛行原動力發自人體,最終,亦可謂是挑戰人體極限。就此,利用髙科技設計出來種種不同儀器和widgets,鍛鍊分析進度再鍛鍊,這便是最具革命性,卻常為人忽畧的機械式針對性培訓!目的是長期把人體訓練猶如機器,無情但絕對有效。愈年輕,愈早學球,愈能適應這些操練。一個個人化無瑕揮桿動作無污染地孕育成長,減少將來要改乜改物的負累。
WonderKids的誕生,剩下的便是信心、心理韌力、體能耐力和臨場應變經驗了,這些傳統要素沒變!
幸運之神在嗎?在,一直在監察著啊!高爾夫球會否屬於年輕一代?答䅁是肯定的。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會老去,只不過冠軍年齡光譜寬了吧!(完)
#####
本文原於《Golf Digest/高球文摘》香港版刊出
[ #高球風雲 ]